在狂走2万步之后,我发现了这届上海车展3个最为鲜明的特点:贴近中国、智能化,和内卷。

豪华品牌纷纷开始强调中国研发、中国设计和中国采购,声称要扎根于中国;保守的日系也不得不拥抱新时代,认可科技带来的价值和变化。
至于内卷,相信大家已经在3月份感受过威力了。
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,传统品牌还是新势力,车企们都在“卷”所能看到的一切:从设计到技术,从配置到用料……尤其是价格,更是一个比一个低。
而前几天上市的别克ELECTRA E5,更是凭借着中大型的尺寸和“几乎不赚钱”的售价,在新能源这个深水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。

在它出现之前,手握20万预算购买纯电车型,基本只能买到合资品牌的紧凑级SUV。即使是上一任“卷王”零跑,也只是把中型SUV的价格打到了15.58-21.98万元的地步。
难怪有小伙伴评价道,现在卷得厉害,“合资都放下身段来卷纯电了”。
那么,别克这次为什么“不赚钱,交个朋友”?
在燃油时代大获成功的合资品牌们,又为什么会在电气化时代沉寂许久?
这一点,还要从40年前开始说起。
01. 合资品牌需要一辆爆款车
在自主品牌崛起之前,合资品牌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市场霸主。
1983年,以“整车进口、全散件拼装”的方式在北京汽车制造厂下线的Jeep 2500揭开了合资生产汽车的序幕,也让“吉普车”成了老一辈心中硬派越野的代名词。

彼时的合资车企,总共分为两派。
一派认为,中国市场大有可为,因此把压箱底的技术都拿了出来,专攻中国市场;
另一派认为,中国市场没有前景,只适合倾销老旧车型,赚够了就走人。
结果你们也知道了,北京吉普、海南马自达、贵州云雀等合资品牌被迫接受事实的毒打,草草退了场。而前者则凭借着新技术、新车型的注入,在国内活得风生水起。
以大众桑塔纳为例,其畅销的30多年间一共售出了600多万台,足以见得一款技术先进、皮实耐造的车型,能在中国市场爆发多么大的潜力。
而合资生产的方式在“合伙挣钱”的同时,也间接地带来了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,为我国的汽车人才带来了大量的学习机会。这也就是坊间所说的“以市场换技术”。
这时,自主品牌逐渐开始崭露头角。
一开始,自主品牌几乎不具备整车研发和制造能力,只能先从模仿做起。无论是外观、车身底盘还是发动机,总能从车上找到合资车型的身影。

火遍大江南北的奇瑞QQ,和雪佛兰SPARK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;比亚迪以丰田为学习对象,是自F3逆向花冠而始;更不用说一经上市就成为爆款车型的哈弗H6,其定位和本田CR-V完全一致……
但自主品牌的价格,却往往只有合资车型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!
借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、经济腾飞的契机,价格更低的自主品牌迅速占领了市场。把小汽车推广到千家万户的同时,自己也挣到了第一桶金。
截止到2012年,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已经提高到41.9%,几乎占据了合资品牌的半壁江山。唯一欠缺的,是合资品牌手中掌握着的核心技术:发动机和变速箱。
这时,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契机:2012年颁布的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》。
总结起来,其实就是一句话:不惜巨额补贴,也要推广普及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。
在10年后的今天,“马后炮”地回头望去,大概会感慨其指导方针的正确性。但在当时力排众议,哪怕被骗补、也要坚定地换道超车,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。
好在过程是曲折的,结果是喜人的。
2015年的中国一举超越美国、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并一直维持至今。新能源渗透率也早早达成了30%的目标,正在向50%的下一阶段迈进。
这背后,除了政策支持之外,也和新能源本身能够契合用户的用车需求不无关系。
在大市场的刺激下,以比亚迪为首的自主品牌,拿出了百花齐放的三电与混动技术;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”的气度,也孵化出了数家年产销突破10万台的科技型新势力。
而合资品牌有的守住了自己的燃油车阵地,更多的是在逐渐失去自己的阵地。
必须要承认的是,受到自主品牌向上、以及电气化和智能化冲击的合资品牌,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“弱势群体”。
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。
在2022年的畅销车型里,轿车top 10已被新能源占据3款;而SUV top 10仅剩4席,销量几乎都在大幅度下跌。

步入2023年之后,自主品牌更是乘着新能源的东风,悄然占据了50%的市场份额,和合资品牌分庭抗礼。
而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渗透率,却依然只有可怜的个位数……
这也就意味着,眼下的合资品牌如果想扛起破局的大旗,急需一台能打动用户的爆款车型。
那么,合资品牌究竟该怎么做?
02. 合资品牌久违的高光时刻
有人会说,“998”的比亚迪秦PLUS DM-i性价比无敌,爆款车当之无愧;
也有人会说,特斯拉的技术领先别人一个身位,有创造力才能打造爆款;
还有人说,理想全系“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”直戳家庭用户心坎,没有对手才是爆款。
但真正的答案,其实藏在合资品牌自己手里。
在燃油车时代,合资品牌之所以能成功,靠的其实就是打造爆款的能力:月销能冲上3万的爆款别克英朗,技术领先的两田混动,专为中国用户设计的大众朗逸……
可惜的是,合资品牌在燃油车上的成功模式却因为自身战略上的迟滞,并没有复制到新能源车型上来。而是被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玩透了这一模式,反过来“将了一军”。
如今提及新能源车,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只会是比亚迪、特斯拉和蔚小理,而绝不会是合资品牌。

所以这次别克E5的关注度,让社长看到了合资品牌久违的高光时刻。
或许也正是由于别克认识到了这一点,才会踏踏实实地按照现有的市场态势,推出了符合市场预期的产品和定价。
最直观的一点,还是它两驱版20.89-23.99万元的价格。
无论在上汽集团和上汽通用的价格体系下,还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评价标准里,怎么看别克ELECTRA E5,都称得上是一款不赚钱的车。
用小伙伴的话说就是:

的确,即使是在内卷加剧的2023年,一款600+km续航的中大型纯电SUV往往需要去到30-40万。一下子拉开大几万的价差,就瞬间有了性价比。
而且这份低价并不是以牺牲配置、降低供应商标准换来的,而是基于上汽集团的供应链协调能力、和通用集团的研发能力才最终达成的。
就比如通用旗下最先进的奥特能纯电平台,就在别克ELECTRA E5上实现了平台化和模块化,主打一个降低成本;
而之前在文章中提到的,奥特能平台最大的特点——三电安全,在别克ELECTRA E5上也有所体现。
它并没有选择找宁德时代直接购买电芯,而是参与到电芯的设计和性能开发中,最终合作定制了一款专属的正极电芯材料,据说是能增加10%的热稳定性,进而防止电池自燃。
这仅仅是别克在电池包上众多动作中的冰山一角。其实在电池包的结构设计、无线BMS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热管理系统等技术上,都有别克研发专利的身影。
而具体到配置上,别克也没心疼家底,把所有拿得出来的东西都堆到ELECTRA E5身上了。
就比如这块业内最昂贵的30寸EYEMAX悬浮式一体弧面6K屏,就属于同级唯一:

搭载于凯迪拉克Lyriq之上的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:
双层隔音玻璃、声学降噪材料和BOSE主动降噪音响组成的静音科技包(这是美系合资品牌的传统艺能了):

坐垫宽度最宽达到520mm的宽体人机工学座椅:
而在“堆料”之外,别克ELECTRA E5其实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点。
参与这台车研发的上汽泛亚技术中心,在1997年与别克一同落户中国,也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汽车研发机构。
而其最著名的手笔,除了MPV“神车”别克GL8之外,莫过于将参与研发的别克昂科威反向出口给北美,创造了合资车型返销原产国的先例。
在别克入华的26年时间里,一直都扎根在中国市场,深耕用户需求。
这次的别克ELECTRA E5,也不例外。
相比于“V8遍地走”的美国,国内市场更需要一台有品质、有技术也有性价比的新能源车,因此别克首款奥特能平台的新车(E5)选择了在中国首发,美国本土反而要等到2024年。
如此背景下,别克为什么格外重视中国市场,为什么“不赚钱”也要好好卖车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而从别克ELECTRA E5正式推出的那一刻开始,如今智能化、电动化已经成为主旋律的中国汽车市场,或许正式迎来了合资、自主、新势力三分天下的新时代。
03. 写在最后
就在去年,别克发布了全新的品牌LOGO。

官方的说法是,焕新后的logo代表着“安全、质感、舒适”,平行的设计寓意别克将会在智能电动时代破茧新生。
但在许多人眼里,别克的logo越看越像指甲剪,因此在互联网上疯狂玩梗。
放在别的合资品牌、又有着国企的严肃身份,大概率会把这种用户玩梗视为一种“品牌负面信息”,唯恐删之不及。
但结果却让人直呼意外:转过年来,别克官方亲自下场玩梗,推出了一款“别样手护”的精工指甲剪!
一套三种颜色,单个售价66.6元。
先抛开贵不贵、值不值这个价格不谈(很多汽车品牌的精品标价都是虚高的)。在如今的这个时代,一个接地气的品牌无疑能博得用户的好感。
从某种角度看,别克开放的心态,无疑也透露出这家“百年老店”正在努力寻求改变,拥抱新能源时代的到来。
别克ELECTRA E5,是别克用以迎接变化的第一款产品,也凭借其品质和性价比,展示出了一定的爆款潜力。
或许,从这台车开始,这种应对电气化转型的积极态度,也会感染到其他的合资品牌,共同奔赴汽车电气化的未来。
我,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