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观世界航母大国,无不致力于电磁弹射技术的研究,可真想要应用到航母上,存在客观现实的困难。就连航母发祥地英国所列装的伊丽莎白号航母,采用的还是短距滑跃起飞。

▲003型航母
我国003型航母的下水,完全颠覆了世人对中国航母的印象:大吨位、大平顶、大动力……援引军事专家宋忠平的说法,003型航母可概括为大、强、新。
其中,关于新的论述上,宋忠平尤为强调电磁弹射。我国003型航母摒弃了辽宁舰、山东舰的滑跃式起飞方式,采用电磁弹射技术,一举跻身世界先进行列。
003型航母之所以能够采用电磁弹射技术,离不开幕后功臣马伟明院士。

▲马伟明
马伟明生于1960年4月,江苏镇江扬中人。1978年,马伟明填报志愿的时候,并没有填报军事类院校。不过,马伟明选择了服从调剂,阴差阳错地考入海军工程学院(系海军工程大学前身)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。
由此,马伟明与电结下不解之缘。1982年,马伟明毕业后,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。1987年,马伟明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,后留校任教。读研期间,马伟明主攻船舶电气工程专业,师从我国电机界著名专家、海军首批教授张盖凡。
马伟明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,张盖凡特意问他一个问题:研究生毕业后三条道,当官、发财、做学问,你选哪一条?马伟明的回答也是干脆利落:终身做学问!事实证明,马伟明实现了当年的梦想,也成就了一段师生佳话。

▲马伟明与恩师张盖凡合影
进入九十年代,我国研制某新型常规潜艇,拟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,马伟明负责与外商进行技术谈判。谈判过程中,马伟明敏锐地发现该型发电机系统存在固有震荡的问题。
马伟明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,及时将这一问题,反馈给了外商。然而,外商却对马伟明的建议不予理睬,固执声称:他们的产品不存在问题。马伟明不信这个邪,带领团队,使用有限的3.5万元研究资金,造出了2台小型十二相发电机。
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,马伟明团队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,这个问题难不倒马伟明。马伟明砸掉了洗脸间的水槽,将其改造为实验室,尽管只有20平平方米。

▲马伟明工作照
六年时间,马伟明征服了数十万组数据,杀出了一条血路: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,一举解决固有振荡难题。而外企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只能反过来求购马伟明的专利。
2001年,马伟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,时年41岁。马伟明也创造了一个记录,在当年616位院士群体中,他是最年轻的一个。岁末,马伟明在庆功大会上,转身把获得的鲜花送给了坐在主席台上的张盖凡……
2003年6月,张盖凡与世长辞。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,但凡有人提及恩师名讳,马伟明都会失声痛哭。为了寄托哀思,马伟明在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实验大楼前的草坪上,为恩师特意铸造了一座铜像。

▲张盖凡像
真正让亿万网友熟知马伟明的经典科研案例,还是电磁弹射技术。马伟明院士的设计思路很独特,直接跳过了蒸汽弹射技术,而选用了电磁弹射技术。
此事为何?蒸汽弹射技术研发难度大,具有体积大、能耗高、维护成本大的缺点。相反电磁弹射技术并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燃料和电能,具备小体积、低能耗的独特优势,且维护成本远低于蒸汽弹射技术,仅仅需要200人的维护团队。
两相对比,马伟明致力于电磁弹射技术的研究。马伟明想好就干,可真正干起来又是千头万绪。美国研究电磁弹射技术用了21年,前后花了32亿美元。

▲电磁弹射技术概念图
在马伟明看来,中国没有21年时间,中国海军更没有21年时间。马伟明排除万难,仅仅使用几年时间,就解决了电磁弹射技术难题,取得集群式突破。
2008年,马伟明团队制成首台原理样机。没过多久,1:1全尺寸样机随即横空出世,进而突破了全部关键技术。大家注意一个时间,2008年的时候,瓦良格(辽宁舰前身)还在大连造船厂建造改进。
但是,我国电磁弹射技术已经先走一步,取得突破性进展。虽说我国电磁弹射技术已于2008年取得突破,可并不代表直接就能上舰,需要经历四个过程:

▲电磁弹射技术研发过程
从2008年到003型航母下水,这14年间,马伟明院士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?官媒还未详细公开,笔者也不便妄加揣测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马伟明团队进展非常迅速。
2017年,官媒曝光了曝光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电磁弹射器与电磁拦阻装置,这是当今航母技术的两大难题,也是003型航母上电磁弹射的大前提。

▲吴胜利上将为马伟明院士撑雨伞
行文至此,笔者当年在网上看到一张非常感人的照片,原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在雨中,为马伟明院士撑雨伞。这张照片,流传度非常之高。
彼时,笔者尚且年幼,无法理解马伟明倾尽一生心血的事业有多么的崇高。及至003型航母下水,笔者看到那漂亮的大平顶,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国士无双。